近日,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西南大学水产学院研发的“重庆泥鳅苗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”通过验收,攻克了泥鳅苗种繁育成活率低等难题,使重庆泥鳅苗年产量从 300 万尾升至 1200 万尾,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周边省份。此前传统养殖苗种依赖野生捕捞,存在数量不稳、带致病菌等问题。自 2019 年起,该站启动攻关,组建团队在江津建繁育基地。团队培育出“渝鳅 1 号”,采用“温光协同催产法”,提高亲鳅催产率和受精卵孵化率,研发专用开口饲料,使苗种培育成活率超 75%。基地采用物联网养殖系统,降低人力成本 85%。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发展,重庆形成泥鳅养殖产业带,养殖户成本降低、产量提高、利润增加。市农业农村委将加大推广力度,计划三年内建 5 个标准化育苗基地,使年产量超 3000 万尾,带动产值超 5 亿元。
近日,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传来捷报,由该站联合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共同研发的 “重庆泥鳅苗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” 通过专家组验收,该项技术攻克了泥鳅苗种繁育成活率低、生长速度慢等行业难题,使重庆泥鳅苗年产量从原本的 300 万尾跃升至 1200 万尾,不仅满足了本地养殖需求,还远销四川、贵州、湖北等周边省份,填补了西南地区优质泥鳅苗种供应的空白。
泥鳅作为高蛋白、低脂肪的特色水产品,深受市场青睐,但传统养殖中一直面临苗种依赖野生捕捞的困境。野生泥鳅苗不仅数量不稳定,还携带多种致病菌,导致养殖成活率不足 30%。为改变这一现状,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自 2019 年起启动专项攻关,组建了由 12 名水产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,在江津区建立了占地 50 亩的泥鳅苗种繁育基地,重点开展亲鳅选育、人工催产、苗种培育等技术研究。
研发团队负责人张教授介绍:“我们通过三代选育,培育出的‘渝鳅 1 号’优良品种,具有生长速度快、抗病能力强、肉质鲜美的特点。在繁殖技术上,创新采用‘温光协同催产法’,将亲鳅催产率从传统方法的 65% 提高到 92%,受精卵孵化率从 58% 提升至 89%。同时,研发出专用开口饲料,解决了泥鳅苗‘幼苗期成活率低’的瓶颈问题,使苗种培育成活率达到 75% 以上,远超全国平均水平。”
在繁育基地的温室大棚内,记者看到,一排排整齐的育苗池里,密密麻麻的重庆泥鳅苗在清澈的水中游动,工作人员正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调节水温、溶氧量和投喂量。“这套物联网养殖系统可精准控制环境参数,水温波动不超过 ±0.5℃,溶氧量保持在 5mg/L 以上,确保泥鳅苗在最佳环境中生长。” 基地技术员王师傅说,“过去人工育苗需要 20 人轮流值守,现在 3 个人就能轻松管理整个基地,人力成本降低了 85%。”
技术突破带动了产业发展。目前,重庆已形成以江津、铜梁、荣昌为核心的泥鳅养殖产业带,养殖面积达 8000 多亩,带动 500 余户农户从事泥鳅养殖。铜梁区养殖户李建国算了一笔账:“以前买外地泥鳅苗,每尾成本要 0.3 元,还经常出现运输损耗。现在用本地的重庆泥鳅苗,每尾成本降到 0.15 元,而且成活率高,亩产从过去的 800 斤提高到 1200 斤,每年纯利润增加了 5 万多元。”
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加大对重庆泥鳅苗繁育技术的推广力度,计划三年内建成 5 个标准化育苗基地,使泥鳅苗年产量突破 3000 万尾,带动养殖产值超 5 亿元,让 “重庆泥鳅苗” 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