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(2024年本)》的正式实施,新建草甘膦生产装置被列入限制类项目,国内草甘膦行业产能扩张时代正式落幕。在此背景下,草甘膦厂家加速行业洗牌,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,环保合规与技术优势成为企业立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。
数据显示,当前全球草甘膦总产能稳定在 118 万吨 / 年左右,其中中国产能占比达 68.6%,成为全球草甘膦供应的核心区域。受环保政策高压与长期低价行情双重影响,草甘膦厂家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。自 2013 年以来,我国已开展 4 轮高压环保核查与安全检查,新版《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的实施更是让中小企业环保成本增加 15%~20%,部分环保不达标的生产主体逐步退出市场,订单持续向合规草甘膦厂家集中。
供给侧改革推动草甘膦厂家向高质量发展转型。在产能 “封顶” 的行业背景下,草甘膦厂家纷纷加大技术改造投入,通过工艺优化、设备升级等方式提升产能利用率与产品质量。长城证券分析师指出,头部草甘膦厂家凭借规模效应、技术储备与环保优势,市场份额持续扩大,行业 “马太效应” 日益凸显。目前,国内草甘膦产能主要集中于少数头部生产主体,其通过产业链延伸、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等方式,有效抵御市场波动风险。
价格走势成为草甘膦厂家关注的焦点。业内人士预计,受产能供应紧张支撑,草甘膦市场价格有望反弹至 2.8 万~3 万元区间,但受下游需求承受力与政策调控影响,突破 3 万元仍面临挑战。草甘膦厂家积极应对市场变化,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,另一方面优化产品结构,拓展高附加值制剂产品市场,以提升盈利稳定性。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持续加强行业监管,引导草甘膦厂家规范生产,保障农业生产用药需求与价格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