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“双碳” 目标与绿色农业政策引领下,“重庆泥鳅苗” 产业加速摆脱传统高耗、高污染养殖模式,通过 “稻鳅共生”“藕鳅套养”“水体循环利用” 等生态养殖技术,实现 “养殖增效、环境友好、农民增收” 的多重目标,目前全市生态化培育的重庆泥鳅苗占比已达 65%,较 2020 年提升 30 个百分点,成为西南地区水产绿色养殖的典范。
“稻鳅共生” 模式是重庆泥鳅苗生态养殖的核心实践。在铜梁区少云镇的 “稻鳅共生” 示范基地,水稻田里不仅种植优质稻种,还投放了重庆泥鳅苗,泥鳅摄食稻田里的害虫、杂草,其粪便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,形成 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” 的生态循环。该基地负责人介绍:“传统稻田种植需施用化肥 20 公斤 / 亩、农药 3 公斤 / 亩,而‘稻鳅共生’模式完全不用化肥,农药使用量减少 90%,水稻品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,重庆泥鳅苗也因生长环境天然,肉质更鲜美,市场收购价较普通泥鳅高 15%。”2024 年,该基地亩产水稻 550 公斤、泥鳅 120 公斤,综合亩产值达 1.2 万元,较单一水稻种植提升 3 倍,带动周边 23 户农户发展 “稻鳅共生” 养殖,户均年增收 3.5 万元。
水体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,让重庆泥鳅苗养殖实现 “零污染” 排放。江津区 “清水鳅” 育苗基地构建了 “育苗水体 - 沉淀池 - 生物滤池 - 消毒池 - 回用水体” 的闭环循环系统,通过水生植物(如水葫芦、浮萍)吸收水体中的氮、磷,再经微生物分解、紫外线消毒,使育苗废水处理后达标回用,回用率达 92%,每年减少废水排放 15 万立方米,节约水资源成本 80 万元。该基地还将泥鳅粪便与稻草混合发酵,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周边果园种植,形成 “泥鳅育苗 - 粪便制肥 - 果园施肥” 的循环经济链条,2024 年生产有机肥料 500 吨,带动果园增收 120 万元。
绿色认证与品牌建设,进一步提升重庆泥鳅苗的市场价值。目前,全市已有 18 家重庆泥鳅苗育苗基地获得 “绿色食品”“有机水产品” 认证,“渝鳅源”“绿源水产” 等品牌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推广,在重庆、成都、贵阳等城市的大型水产市场设立 “重庆泥鳅苗” 专柜,产品供不应求。2024 年,生态化培育的重庆泥鳅苗平均收购价达 18 元 / 斤,较普通泥鳅苗高 6 元 / 斤,且订单量同比增长 45%,其中 80% 的订单来自高端餐饮企业与家庭消费市场。
“绿色生态是重庆泥鳅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,我们将继续推广生态养殖模式,计划 2025 年建成 10 个‘稻鳅共生’千亩示范基地,推动‘重庆泥鳅苗’成为全国知名的绿色水产品牌。”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升,生态化培育的重庆泥鳅苗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