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丰都县双龙镇田家山村曾是市级贫困村,通过引进重庆泥鳅苗发展泥鳅养殖产业实现致富。当地水资源丰富但土地贫瘠,过去村民收入微薄。2018年驻村工作队经调研决定发展泥鳅养殖,为打消村民顾虑,邀请专家授课、组织考察,成立村集体养殖合作社,采用“合作社 + 基地 + 农户”模式。村民李芳首批加入尝到甜头。养殖中采用“稻鳅共生”生态模式,形成良性循环,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收益,周边乡镇效仿,丰都县在全县推广,2024年全县泥鳅产业总产值达1.8亿元,带动5000余农户增收。田家山村获评多项荣誉,“稻鳅共生”模式获农业农村部肯定并被列为全国推广技术。丰都县计划三年内建成万亩稻鳅养殖产业园等,打造区域公共品牌,重庆泥鳅苗正带动农户走向富裕
“没想到小小的泥鳅苗,能让我们村甩掉‘穷帽子’!” 看着池塘里欢快游动的重庆泥鳅苗,重庆丰都县双龙镇田家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军难掩喜悦。这个曾经的市级贫困村,通过发展泥鳅养殖产业,如今全村年人均收入突破 2.8 万元,成为远近闻名的 “泥鳅致富村”,而这一切的改变,都要从重庆泥鳅苗的引进说起。
田家山村地处山区,水资源丰富但土地贫瘠,过去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、土豆维持生计,收入微薄。2018 年,驻村工作队经过调研发现,当地水质清澈、水温适宜,非常适合泥鳅养殖,于是决定引进重庆泥鳅苗,发展特色水产养殖。但起初,村民们顾虑重重,“从没养过泥鳅,万一赔了怎么办?”“我们不懂技术,能养好吗?”
为打消村民顾虑,驻村工作队邀请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专家进村授课,举办 “泥鳅养殖技术培训班”,还组织村民到江津育苗基地实地考察。同时,成立村集体养殖合作社,采用 “合作社 + 基地 + 农户” 的模式,由合作社统一提供重庆泥鳅苗、养殖技术和销售渠道,农户负责养殖,收益按比例分成。村民李芳第一个报名加入,“合作社提供的泥鳅苗成活率高,还有专家上门指导,第一年我就养了 3 亩,纯赚了 2 万多元,比种庄稼强多了!”
在养殖过程中,合作社创新采用 “稻鳅共生” 生态养殖模式,在稻田里投放重庆泥鳅苗,泥鳅以稻田里的害虫、杂草为食,其排泄物又能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,形成 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” 的良性循环。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,还提高了农产品品质,水稻亩产达 600 公斤,泥鳅亩产达 800 斤,亩均收益比单纯种稻增加 3000 元以上。
“稻鳅共生” 模式的成功,吸引了周边乡镇纷纷效仿。丰都县农业农村委顺势而为,在全县推广该模式,建设标准化稻鳅养殖基地 5000 亩,培育养殖大户 120 户,2024 年全县泥鳅产业总产值达 1.8 亿元,带动 5000 余名农户增收。其中,田家山村建成稻鳅养殖基地 800 亩,年出栏泥鳅 64 万斤,村集体经济收入从 2018 年的不足 3 万元增长到 2024 年的 58 万元,先后获评 “重庆市乡村振兴示范村”“全国生态养殖示范村”。
2024 年全国生态渔业现场会上,重庆泥鳅苗的 “稻鳅共生” 养殖模式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,并被列为全国乡村振兴重点推广技术。“我们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,计划三年内建成万亩稻鳅养殖产业园,配套建设泥鳅加工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,打造‘重庆泥鳅’区域公共品牌,让重庆泥鳅苗成为全国知名的‘致富苗’。” 丰都县农业农村委主任表示。
如今,在重庆的田间地头,重庆泥鳅苗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,撑起一把把乡村振兴的 “致富伞”,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户在生态养殖的道路上走向富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