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服务热线:
15215229138(微信同号
养殖技术/Breeding technology
(微信同号)
杂交鲟鱼苗种人工培育技术总结
来源: | 作者:佚名 | 发布时间: 2022-04-25 | 88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杂交鲟鱼(西伯利亚鲟♂%uD7俄罗斯鲟♀),属底层冷水鱼类,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,性情温和

  杂交鲟鱼苗种人工培育技术总结

  杂交鲟鱼(西伯利亚鲟♂%uD7俄罗斯鲟♀),属底层冷水鱼类,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,性情温和,行动迟缓,喜清澈水质、流水、溶氧较高、水温偏低的砾石环境。鲟鱼的营养价值高,肉质鲜美,适合老人、儿童食用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鲟鱼成为市场受欢迎的水产品,目前我国多省市鲟鱼人工养殖都取得了良好效果。三门峡市位于豫西山区,山泉水资源丰富。近年来,我们利用山泉水开展了杂交鲟鱼苗种人工培育技术试验取得成功,为养殖户提供优质杂交鲟鱼苗种,加快了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,重庆鱼苗批发现将鲟鱼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。

  1试验材料与方法

  1.1苗种培育基地条件

  苗种培育基地呈东西走向,水源采用山泉水,进排水方便,水质清澈,水量充足,水温15℃%uB10.5℃,总面积6000 m 2。室内培育设施:分仔鱼区500 m 2、稚鱼区1500 m 2,采用2.5 m直径玻璃钢鱼盆,配备两台1.5 kW增氧泵;室外培育设施:幼鱼区4000 m 2,为25 m%uD78 m%uD71.5 m排列式长方形水泥池。

  1.2苗种放养前处理

  1.2.1水质管理

  基地水质采用三重沉淀管理

  ①一次沉淀池:采用固定格栅过滤杂草,砂石等;为防止野杂鱼、鱼卵等有害生物进入苗种培育盆,进水口使用60目尼龙网袋过滤,作为室内养殖用水。

  ②二次沉淀池:使用后的尾水含有饲料、粪便等杂质,经过二级沉淀池过滤,确保无明显杂质后进入室外培育池。

  ③三次沉淀池:苗种培育池排出的水体进入三次沉淀池,沉淀饲料、粪便等杂质后,做灌溉使用。

  1.2.2鱼盆渔具消毒

  苗种培育前期,需做好鱼盆、渔具等基础工具的整理消毒。根据生产规划,苗种接收前3 d,采用含量10%二氧化氯稀释1.5倍浓度后全池泼洒、浸泡24 h,随后打开水阀冲洗,静置备用。

  1.2.3饲料处理

  基地鲟鱼苗种培育采用升索公司生产的全系列鲟鱼仔稚鱼饲料,粉碎后作为开口苗驯化料。结合仔鱼苗口径较小的生物学特性,在当地没有水蚯蚓等生物性饵料供给的情况下,对1#商品料再次粉碎,过80目筛备用。

  1.3杂交鲟鱼仔鱼期培育管理

  1.3.1仔鱼苗诱食驯化

  仔鱼苗的诱食是苗种培育成活率的关键。该期仔鱼苗种在水中呈无规则悬浮状,放养密度为6000尾/盆,平均规格13 mm,均重0.03665 g/尾。随着卵黄囊的吸收和苗种生长,逐渐趴底、聚群至进水口,待趴底数超过80%、聚群数超过50%,即开始用饲料诱食驯化,前期采用少量多次遍撒法。

  1.3.2投饲管理

  仔鱼苗种的投饲,前期以诱食为主,以培育10万尾仔鱼苗为例,每次诱食用量10 g间隔1小时1次,至排空色素粪、聚群,逐渐增加投饲量,投饲间隔逐渐调整为2 h、4 h。

  1.3.3水质管理

  由于仔鱼苗种的特性,该阶段培育池以控制较小的流量、减缓流速为宜。诱食开始后,会出现剩料堆积,每天对鱼盆剩料进行两次清理,确保鱼盆干净。同时对进水口网袋每天进行更换、清洗、消毒,确保无杂质进入鱼盆。

  1.3.4疾病预防

  仔鱼苗种的疾病预防,结合水质管理和苗种状况,采用温和型药剂处理,苗种培育开始后,每隔7 d使用青霉素钾100万单位/盆,停水抑菌消杀30 min。

  1.3.5分批管理

  仔鱼苗种培育17 d左右,结合苗种状况及时清出弱苗分盆管理。针对弱苗需降低水位,加强管理,提高成活率。

  1.4杂交鲟鱼稚鱼期培育管理

  1.4.1分批及投饲管理

  稚鱼期及时挑分大小,方便投饲管理和提高鱼苗成活率。鱼苗培育36 d左右,根据生长规格,及时挑分大、小苗种,确保群体的一致性;同时调整投饲时间、投饲量、饲料型号,加强投饲管理。此后经过三个阶段挑分,达到800~1000尾/盆左右,大苗平均体重6.72 g/尾,小苗平均体重3.83 g/尾,即可调整至室外鱼池培育。

  1.4.2水质管理

  稚鱼期鱼苗活力增强,摄食量增加,需加大进水量;因投喂成品饲料,鱼盆剩料杂质较少,每天对鱼盆清理一次,确保水质清洁。

  1.4.3疾病预防

  稚鱼期鱼苗抵抗力增强,因采用流水培育,一般较少发生鱼病。主要以预防为主,交替使用中药药饵预防和二氧化氯、聚维酮碘消杀预防,间隔15 d一次,保障鱼苗健康。

  1.5杂交鲟鱼幼鱼期培育管理

  幼鱼期生产管理的重点,由室内培育转至室外培育,15 d左右进行疾病预防。主要表现为苗种易得水霉病,由于水温低于20℃,受到转场应激,相互碰撞受伤及太阳照射等因素,部分苗种头部损伤感染水霉病,如不及时预防治疗,会导致大量传染和死亡现象。预防水霉病主要采取遮阳、药饵投喂、预防消杀及捕捞集中治疗等措施。

  2养殖收获情况

  苗种培育数据分析

  鲟鱼苗种死亡峰值表

  鲟鱼苗种培育过程中存在死亡峰值,该批次共培育10万尾水花,死亡高峰期集中在第4周,随后逐渐下降,至苗种销售共死亡15964尾,成活率为84%。

  该苗种培育基地生产条件,体现了三门峡地区冷水鱼苗种生产与成鱼培育的自然、地理条件。本次进行的杂交鲟鱼苗种的培育生产,经过90 d的培育,平均规格18 cm,均重9.45 g/尾,成活率84%,取得了较理想的试验结果。

  3分析与总结

  3.1科学投喂饲料

  选择营养全面,蛋白含量较高的仔稚鱼驯化料,并根据鱼体大小及时调整颗粒大小,饵料适口、投饵量足,避免了因食不饱,导致出现较小个体及死亡的现象,饲料投喂坚持“四定”原则。

  3.2调控水质

  优良的水质是苗种培育成功的关键,严格调控水质,确保水质清澈,及时清理杂草、碎石等,保障进水量,定期排放净化池废水。

  3.3客观分析养殖过程中死亡现象

  死亡高峰期出现在第4周的一周之内,之后死亡率降低,养殖生产中出现零星死亡经检查诊断,只要不是传染性疾病,即减少消毒处理,降低应激致死。

  3.4病害预防

  鲟鱼苗种培育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,防治结合。每15 d进行一次的预防性消毒及药饵投喂,培育期间没有发生严重病害。

  3.5成活率有待提高

  本次鲟鱼苗种培育成活率84%,有待提高,驯食期间死亡高峰,主要集中在驯食10 d后发生。估计死亡峰值的高低与苗种质量、饵料的适口性,饵料的诱食性有关,真正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