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依托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技术支撑,“重庆黄鳝养殖” 在人工育苗、病害绿色防治两大核心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,解决了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 “苗种成活率低、病害防控难” 痛点,推动 “重庆黄鳝养殖” 从 “经验养殖” 向 “科技养殖” 跨越,亩均产量提升 40%,养殖成本降低 25%,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此前,“重庆黄鳝养殖” 面临两大技术困境:一是人工育苗难度大,自然繁殖的黄鳝苗种成活率仅 30%-35%,且苗种规格参差不齐(体长 5-15cm),导致养殖周期长达 14-16 个月,商品鳝规格不一;二是病害高发,重庆夏季高温(水温常超 32℃)、雨季水位波动大,易引发黄鳝烂尾病、出血病,发病率高达 30%,严重时可导致全军覆没,每年给农户造成数千万元损失。为破解这些难题,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基层农技推广部门,组建专项攻关团队,开展技术研发与落地试验:
在人工育苗技术方面,研发 “恒温诱导 + 阶段投喂” 育苗体系:一是亲本培育,选择体质健壮、体重 200-300g 的黄鳝作为亲本,通过调控水温(稳定在 24-26℃)、投喂高蛋白饵料(蝇蛆 + 鱼糜),提升亲本产卵率,从传统的 50% 提升至 85% 以上;二是孵化管理,采用微流水孵化槽,控制水流速度 0.1m/s,保持溶解氧≥6mg/L,受精卵孵化率从 60% 提升至 90%;三是幼苗培育,分阶段投喂 “轮虫(1-7 日龄)→枝角类(8-15 日龄)→人工开口料(16 日龄后)”,搭配益生菌(EM 菌)调节水质,幼苗成活率从 35% 提升至 80%,且 30 日龄幼苗体长可达 8-10cm,规格整齐度超 90%,养殖周期缩短至 10-12 个月。目前,该技术已在全市 15 个 “重庆黄鳝养殖” 育苗基地推广,年培育优质苗种 1.8 亿尾,满足全市 90% 的苗种需求,彻底改变 “苗种依赖外购” 的局面。
在病害绿色防治方面,构建 “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控” 技术体系:一是水质精准调控,推广 “底质改良剂(过氧化钙)+ 复合微生物制剂(芽孢杆菌 + 光合细菌)” 组合方案,每 15 天泼洒一次,将水体透明度控制在 25-30cm,氨氮、亚硝酸盐含量分别控制在 0.3mg/L、0.1mg/L 以下,从源头减少病原菌滋生;二是免疫增强,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、大蒜素等天然免疫增强剂(添加量 1%-2%),提升黄鳝抗病能力,发病率降低 60%;三是病害精准治疗,针对烂尾病、出血病,研发中药复方制剂(五倍子、大黄、黄芩按 3:2:1 配比),经煎煮后全池泼洒,治愈率达 92%,且无药物残留,符合绿色食品标准。2024 年,采用该防控体系的 “重庆黄鳝养殖” 户,病害发生率从 30% 降至 6% 以下,减少经济损失超 1.2 亿元。
“以前每年夏天都提心吊胆,黄鳝一发病,几万块钱的投入就打水漂。现在用了新的育苗和防病技术,苗种成活率高,病害也少了,今年一亩地多赚了 1.2 万元!” 合川区钱塘镇养殖户李师傅的反馈,成为技术落地成效的生动注脚。截至目前,“重庆黄鳝养殖” 相关技术已获得 5 项实用新型专利,技术成果被纳入《重庆市特色水产养殖技术规范》,在四川、贵州等周边省份推广应用。下一步,重庆将建设 “重庆黄鳝养殖” 技术示范基地 10 个,培育技术骨干 500 名,推动更多先进技术下沉田间池塘,持续提升产业科技含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