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汛至,农时紧。随着重庆地区水温逐步回升至 18-22℃的泥鳅适宜育苗区间,全市泥鳅养殖进入关键备苗阶段。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泥鳅苗供应枢纽,重庆泥鳅苗批发领域近期通过仓储优化、冷链升级、区域调配等举措,构建起 “高效流通 + 精准供应” 的供应链体系,有效解决传统批发环节中苗种损耗高、运输周期长、供需错配等问题,为全市乃至周边省份的泥鳅养殖产业筑牢育苗保障防线。
在仓储环节,重庆泥鳅苗批发主体围绕渝东北三峡库区、渝西平原、长江沿线等泥鳅养殖核心区,新建 6 处标准化苗种暂养基地。这些基地均采用 “恒温循环水 + 增氧控菌” 技术,将苗种暂养存活率提升至 95% 以上,较传统土池暂养提高 12 个百分点。“以往春季批发高峰期,泥鳅苗在暂养环节容易因水温波动、水质恶化出现死亡,现在有了恒温暂养池,即使遇到倒春寒,也能保障苗种活性。” 从事泥鳅养殖技术指导的王工程师介绍,暂养基地还配备智能水质监测系统,实时采集 pH 值、溶解氧、氨氮含量等数据,一旦出现指标异常,系统会自动触发换水、增氧指令,为重庆泥鳅苗批发的苗种质量提供 “第一道保障”。
冷链运输的升级则进一步缩短重庆泥鳅苗批发的 “时空距离”。针对泥鳅苗对运输环境的高要求,批发环节联合物流企业定制 “恒温供氧运输箱”,箱体采用双层保温材质,内部配备可调节温度的制冷装置和持续供氧的氧气罐,能将运输途中的水温稳定在 20±1℃,氧气浓度保持在 8mg/L 以上。“从重庆铜梁的苗种基地到四川达州的养殖塘口,以往公路运输需要 4 小时,苗种损耗率约 8%,现在用定制运输箱,损耗率能降到 3% 以下。” 长期负责泥鳅苗运输的物流司机李师傅说,目前重庆泥鳅苗批发已开通至四川、贵州、湖北等周边省份的 12 条 “直达冷链专线”,运输时长较普通物流缩短 1-2 小时,部分短途线路实现 “当日下单、次日送达”。
为应对春季育苗旺季的供需波动,重庆泥鳅苗批发还建立 “供需对接平台”。平台整合全市 200 余家泥鳅育苗基地的产能数据、5000 余户养殖主体的采购需求,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供需缺口,引导批发主体提前备货。“3 月初平台数据显示,渝西地区泥鳅苗需求量将增长 30%,我们立即协调渝东北的育苗基地调运 200 万尾苗种到当地暂养基地,避免了养殖户‘有钱买不到苗’的情况。” 平台运营负责人介绍,平台还开设 “技术咨询板块”,邀请水产专家在线解答养殖户关于苗种挑选、投放密度、病害防治等问题,帮助养殖户科学采购,提升重庆泥鳅苗批发的 “附加值”。
业内人士指出,春季是泥鳅养殖的 “黄金育苗期”,重庆泥鳅苗批发供应链的升级,不仅保障了苗种的及时供应和质量稳定,更助力西南地区泥鳅养殖产业实现 “开门红”。未来,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渗透,重庆泥鳅苗批发还将在苗种溯源、订单农业等领域持续发力,推动区域特色水产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。